新京报讯(记者田杰雄)10月27日,中国农业大学种业科技创新论坛在农业大学西校区举行。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启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做强种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在肯定我国种业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我国种业的科技水平。创新体系缩小了种业创新技术在部分领域与国际前沿的差距。从吃饱到吃健康,未来我国养殖工作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新谈建设区域种业创新中心。拍照并公关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从世界农业发展史来看,一个国家农业强,必须靠种业支撑。”孙启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强种业产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种业取得历史性进步。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实现自给,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我们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与种业的进步密不可分。”

但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孙启新强调,面对我国种业创新领域的短板和危机,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方法。他提到,需要正视的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育种创新和技术解决方案没有跟上世界育种技术创新的步伐。与国际发展趋势相比,我国在重大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突破速度较慢。另一方面,新品种尚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高的生活需求。 “考虑到人们对口味和营养的需求,我们在品种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事实上,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饮食获得健康。从这一点来看,未来我们的育种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孙启新也谈到了当前全社会种业创新的情况。体制还不够健全,尽管我国科研团队数量庞大,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但仍然面临着分散重复、过度不公平竞争等带来的低效率问题。””

孙启新提到,很多地方都把种业创新作为地方创新的主要任务。“这是一件好事。 “每个地方都要有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种业创新团队、项目和产品。”孙启新说,但也必须避免盲目发展造成资源、人才、资金的浪费,同时也要警惕地方投资过多。

新京报记者田杰雄

编辑唐铮校对陈迪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