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拿奖学金去巴黎继续学习,还是应该加入纽约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当基廷再次面临选择的困境时,他向最好的朋友洛克寻求明确的建议。但洛克只是冷酷地说:“如果你想接受我的建议,彼得,你就犯了一个错误。寻求我的建议和寻求任何人的建议一样错误。永远不要询问别人的意见。不要“……向他们询问你的工作。你难道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如果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你怎么能做呢?”洛克和基廷从小一起长大,上同一所学校,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专业,后来做同样的工作,但除此之外两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艾因·兰德的《源泉》第一版封面

《源泉》篇幅浩大,但结构清晰。作者艾因·兰德讲述了两位建筑设计师不同职业的故事一种平行且对比的方式。虽然还有其他次要角色出现,但就人物塑造而言,他们只是主角的复制品,也就是说,从精神上来说,他们要么属于洛克的人格,要么属于吉丁的人格。这种对立的排列可能有点简单粗暴,因为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处于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但对于读者来说,这种简单粗暴却是阅读乐趣的源泉,因为很容易拾取正确的位置。迫使读者在两种性格之间做出判断甚至选择,是兰德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对于资本主义的坚定信徒来说,如果资本主义有什么值得捍卫的,那就是它赋予个人的选择自由。

根据艾因·兰德的《源泉》改编的电影剧照

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

所谓资本主义,是指以私有财产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我它是中世纪封建制度崩溃的产物。如今,这种形式已传遍世界各地。十五世纪以来,西欧社会逐渐进入了被后世思想家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如果我们以社会组织为观察单位,我们可以发现,在资本主义时期,存在或形成了大量现在商学院教科书中所谓的现代企业的实体。从行为角度来看,这些实体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以土地、货币、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的形式持有资本。他们通过将资本周期性地投入到大规模生产和商业交流等活动中来实现资本的增长。积累和扩张。

营利性组织虽然在中世纪就已经存在,但由于当时交通、技术、人口等因素的限制,其发展并不顺利。规模只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这些组织无法通过频繁的再生产投资来扩大业务。自己成长、成长。相比之下,由于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贸易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企业具备了大规模经营的能力,其产品和服务可以远销邻近城市和国家,并且远至大洋彼岸。此外,私有产权制度为个人追求利益提供了合法的基础。这种环境孕育了繁荣的商业活动。在进步主义者看来,这意味着两件事:第一,“身体变得更加自由”,因为人们不再需要像中世纪那样依附于土地。只要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养活自己,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流动es;其次,“心灵变得更自由”,因为资本主义可以把足够多的人带入同一个空间,更大的舞台可以释放更多的机会和更丰富的想象力。

然而,博物学家会反驳说,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自由度的增加并不能将人类从生物机制强加于自身的限制条件中解放出来。作为有血有肉的人,该吃的时候就吃,该睡的时候就睡。 “更自由”并不意味着更好,只是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对于特定的个人来说,他的处境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会变得更糟,因为自由意味着风险。虽然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但又害怕做出选择。这并不是因为当事人无法通过详细分析找到最佳方案来实施,而是因为当事人知道一切后果必须由自己承担。 。为了缓解心中的不确定性,基廷向洛克请教。虽然h他知道洛克不会给出建议,因为他了解洛克的脾气,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寻找答案。

每个在大学里听过名人讲座的人都或多或少目睹过这样的一幕:进入互动环节后,一位稚气未脱的小学生站起来,自信地说:写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后,他胆怯地问说话的人:“老师,您能给现在的年轻人一些建议吗?”讲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又得保持风度,所以只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扇子。对于提问者来说,每一次询问都是一种转移责任的仪式——至少在心理上,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抛给顾问。仪式结束后,如果再遇到不好的结果,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都是他们的错,谁让他们乱提建议的?”然后关上门窗,闭上眼睛,安心地躲在床上。一次或两次没关系,但如果发生得太频繁,人们就会失去使用自由的能力。 “自由运用”是一项需要不断训练的技能。吉丁的选择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开篇就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采取一个中立的立场,那就是:自由和束缚是一对并存的范畴。一个人无论变得多么自由,枷锁总是伴随着他,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在这方面,资本主义打破了旧的束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束缚。至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束缚是什么,兰德说:那是别人所期望的。

期望是什么?

吉丁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人生赢家的最初愿景。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虽然父亲早逝,但他靠着遗产过得还算顺利。他留下了。他的家庭从小就非常富裕。她懂事,主动为妈妈承担起家庭责任,成绩好,长得好看,温柔又讨人喜欢,所以她一直活在别人的认可中。即将毕业时,她还获得了欧洲艺术学院和建筑领域的奖学金。受邀加入大亨盖伊·弗兰肯拥有的公司。尽管他在建筑方面的表现得到了学校和市场的认可,但建筑并不是他愿意奉献一生的职业。吉丁曾经想成为一名画家,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母亲推动走上了建筑之路,因为在母亲看来,“建筑是一个体面的职业”,“未来,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的每个人”这个行业也将是最好的。”她希望儿子能够成功。基廷实现了母亲的期望。

至于洛克,他的家人在财务状况不佳。父亲去世后,他一直自力更生,靠勤工俭学读完了高中。他在建筑行业当过工人,“粉刷泥墙,做测量,炼钢”。这些经历让他对建筑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大三结束时,他因拒绝修改不合格的课程而被学校开除。他看上去冷酷坚毅,对任何人都不会表露出任何情绪,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的脸上似乎写满了“我不高兴”和“我不会妥协”。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他是乙方,而出钱建造大楼的开发商是甲方。在很多人看来,乙方迁就甲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建筑师“也是人”并且想要生存。”而且,资本主义的共同规律一直是:资本的厚度决定话语权的归属。但洛克不相信这一点。当校长以一个有经验的人的身份对他说:“顾客是住在你盖的房子里的人,你所有像样的艺术品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意愿。”骆家辉说:“我无意为了有顾客而建造。”房屋。我有客户要盖房子。”

没有人对洛克抱有期望,洛克也不对任何人抱有期望。如果非要说有期待的话,他也只是承认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他希望他建造的每一栋建筑都能满足您自己的标准。当甲方要求他在设计稿中加入一些他认为华而不实的元素时,他宁愿去当绘图员或建筑工地工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信念,因为他坚信“没有两种材料是相同的”。 。地球上从来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建筑工地。从来没有两座建筑具有相同的用途。建筑物的目的、地点和建筑鼎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外观。没有一个思想主题,任何建筑都不能说是合理和美观的,而这个主题决定了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一座建筑不能说是合理的、美丽的。建筑就像人一样,有生命力。建筑物的支柱在于其对自身准确性的坚持。学位,遵循单一主题并服务于其单一目的。 “建筑如此,做人亦如此。每一栋建筑都是为自己定义的,每个人都是为自己定义的。

所谓的期望,就是身体的状态。比如“我希望明年我的成绩会更好”,意思是“我认为明年我的成绩应该会更好。”但问题是,谁有资格定义这个“应该”呢? ?在兰德看来,只有面对自己,你才有资格定义。但同时,兰德也告诫我们:拒绝别人的期望都会有相应的价格。当吉丁获得建筑设计奖时,当他在这个行业如鱼得水时,洛克甚至找不到一份能解决温饱问题的工作,因为他的老板亨利·卡梅伦和他一样偏执,不愿意牺牲他的原则。结果,他找不到客户。 ,无法接订单,直到公司最终破产。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洛克还是吉丁?第二,如果你想交朋友,你愿意交像洛克这样的朋友吗?朋友还是愿意交吉丁这样的朋友。

洛克还是吉丁?

《源泉》讲述的两段人生中,吉丁起点高,终点低。 。 ,而洛克起点低,终点高。无论是他的理念还是产品,他终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拥有了自己的企业。读完这样的结局后g,读者通常会松一口气。 ,欣慰地说:我们要坚持做洛克那样的人。兰德在《二十五周年重印序言》中写道:“《源泉》具有如此持久魅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它认可了青年人的志向,同时又歌颂了青年人的志向。”人类的辉煌,也展现了人类的无限可能。在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充分理解并充分发挥人类的才能,而其他人则背叛了人类的才能。但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人推动了人类前进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就是向我一直追求的这几个人致敬,其余的都与我无关,他们背叛的不是我,也不是源泉,他们要背叛的是自己的灵魂”

洛克象征新秩序,吉丁代表旧秩序。新秩序取代旧秩序是历史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她e,兰德为资本主义提供了结果主义的辩护。她试图让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就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什么是“最终”?小说有结局,但历史的结局在哪里呢?也许这次你赢了,下次你就只能输了。作为读者,我们也许可以想象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如果洛克的结局很不幸,我们对他的态度会改变吗?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傲慢的人吗?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看,洛克这样的人之所以被认为是少数,并不是因为愿意冒险的人少,而是因为选择冒险并生存下来的人少。换句话说,我们的视野太小、太有限了。众所周知,95% 的新创业公司都活不过第三年。像骆家辉这样的企业家有很多,但我们只看到那5%,以为他们都是骆家辉。根据统计解释,这就是所谓的埃德幸存者偏见。如果真是这样,资本主义还值得捍卫吗?

从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洛克是追逐风险的性格,而吉丁是风险厌恶的性格。大多数人心里都想成为洛克,但行动上,他们还是更喜欢吉丁。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当面指出老师处理某道题的错误,让老师很尴尬。不过,她的同学私下却支持女孩,称女孩“说出了心里话”。但既然是内心的声音,为什么总是要靠别人说呢?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但如果去掉先验的价值预设,就会发现两种做法其实都有各自的理由,它们只是代表不同的生存策略。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实际上应该得到平等对待,因为很多人类的行为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兰德很欣赏法国小说家维克多·雨果,因为雨果作品中的主角都是个人主义英雄,但她却没有注意到雨果对小人物的同情,以及雨果眼中的社会复杂性。兰德的愿景是哈维尔二元。在《悲惨世界》中,沙威是一名奴隶劳工的儿子。他厌恶自己的出身,想要摆脱自己的出身,所以他选择成为一名警察。他坚持认为法律、审查制度和权威永远是正确的。他认为,犯错的人永远不能悔改,入狱的人只能是出狱后脱掉囚服的苦役犯。这种偏见使他把追求冉阿让作为毕生的事业。当然,雨果并没有指责沙威。小说中,朗伐让从来没有讨厌过沙威,因为雨果笔下的沙威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正直的人。如果他w由于不真诚,他最终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费丝随后投河自杀。对于雨果来说,沙威的过错并非来自人性的邪恶,而是源于不幸的经历所造成的视野的局限性。

兰德认为只有一种生存策略值得捍卫,其余的无名小卒都可以丢弃,而雨果则主张应该以同等程度的理解对待每个人,即使是沙威式的生活也应该如此受到尊重,我们应该像大海一样包容一切。雨果提出了一个兰德有意无意回避的问题:我们视野之外的世界里是否生活着许多不同的人?

那些看不见的人

有一个国家,总人口十亿,其中有三千万人属于精英阶层。他们都是企业家,控制着所有的生产资料和90%的社会财富。剩下的9.7亿人都是普通人,只有谋生手段。这些生活资料的获得取决于为企业家工作。假设有一天突然间,三亿普通人一下子被一群外星人绑架了。那三千万人呢?精英还能维持地位吗?不,因为不仅消失了3亿人,还消失了3亿人支撑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当整个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同时快速萎缩时,大量企业将因产品销售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迅速破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相当一部分企业领袖。很快就被排除在精英阶层之外。

艾因·兰德的世界是由几个非常优秀的人领导和创造的。没有他们,世界将毫无意义。但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毫无意义的人也参与了他的诞生。罗斯,你只是看不到而已。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也是资本主义的坚定捍卫者,他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提出了与兰德不同的防御策略。对于前者来说,如果说资本主义是好的,不仅是因为它让优秀者脱颖而出(毕竟好坏的判断取决于法官的立场),还在于它孕育出的包容性。让不同身份、不同才能、不同喜好的人自发组成组织,让每个人都能参与社会、成为有用的人。

所谓组织,就是人们为了实现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奋斗而结成的联合体。对于原始人来说,组建组织的意义就是共同抵御大自然的风雨,赶走野兽,建设家园。尽管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责任感的人,但拥有独立的人本质和责任感并不意味着断绝与他人的联系。年轻人向权威征求意见并没有什么错,也没有什么可耻的,因为这是他们寻求团结的方式。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理解这种行为无非就是承认个体的有限性和脆弱性。由于不同的人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个体之间会存在显着的性格差异;由于面临各种不同的具体问题,所形成的组织会有不同的价值诉求;正是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相互理解、合作、依赖就成为必要的生存技能。

这不仅关乎人类最表面的衣食住行需求,也关乎人类高贵、伟大、卓越等高层次的追求。奥涅大教堂不会像今天这么宏伟,因为这座大教堂已经建造了近六百年了。阿姆斯特朗无法独自登陆月球,因为有无数工程师试图确保他的安全。同样的,如果没有无数像吉丁这样的人,洛克也不会出现。当然,反之亦然。没有那两个敢于挑战界限的人,其他人就无法组织起来。当足球比赛处于低谷时,球队需要一个灵魂来互相鼓励,给予其他队员的信任,否则只会一落千丈。我认为资本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它尊重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如果你愿意与他人联手,你总能找到合适的人。如果不愿意和别人联手,也可以找个地方。

回到上一篇留下的问题:你愿意和w做朋友吗?是洛克还是基廷?这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可以找同类的人来同情你,也可以找异类的人来补充你,甚至可以两者都找到,只要你足够开放。幸运的是,社会本身允许各种解决方案。

总结

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的眼睛总是带有偏见,无论是伟大的作家还是伟大的哲学家。 。从这一点来看,艾因·兰德、弗里德曼甚至雨果并不比任何一个普通人更接近上帝。当我们只关注个人时,我们很容易忽视社会的力量。当我们只关注社会时,我们就会限制对个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除了眼睛之外,上帝还给了人类大脑。大脑的功能就是“思考”,通过理性分析的能力帮助我们克服视觉带来的偏见。

有人可能会问: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会有偏见,那又怎样呢?我们可以这样做吗?古希腊人提供了两种方法:一是继续看,通过不断调整视角和位置来“看”。这称为外部视觉训练;第二,不断思考,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大脑,培养运用逻辑“思考”的能力。这称为内在视觉训练。但无论哪种培训,要想有效,就必须接受一个前提,即承认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并愿意对这种复杂性保持持久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