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隐形冠军。”一位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评价凯中股份:高成长、高分红、低市盈率。从长远来看,这是一只难得的成长股。 。

主营汽车零部件的凯中股份于2017年1月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不过,与众多被炒作的次新怪兽股不同的是,凯中选择了上市后深藏不露,交出2017年首份亮丽财报。

年报显示,2017年凯中股份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38%较2016年,远高于国内乘用车市场1.4%的销量增速; 2017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亿元,同比增长28.4%。同时,公司首季度实现净利润4300万元2018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24.8%。

凯中股份在过去被外资垄断的汽车悬架及减震零部件细分市场实现了突破。尽管汽车市场放缓,但它仍保持强劲增长。 2013年至今,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增长速度。主要产品毛利率高达40%以上。

近日,凯中股份总经理杨建刚在接受《证券日报》专访时表示,未来机遇大于挑战。从已投产和在建项目来看,未来三年有可能继续高速增长。预计。

中银国际证券研究员朱鹏认为,凯中在新材料领域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在汽车领域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行业。内生外延预计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五年规划确保长期快速增长。

一家“真正”的公司

“我经常告诉我的员工,我们上市前过着舒适的生活,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使用银行贷款了,每年都保持很高的利润”年。股息。”当杨建刚回顾上市之路时,他感慨道:“但是上市之后,我们其实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而这个压力更多来自于资本市场。”

在外界看来,凯中股份非常低调:2017年上市后,没有大动作,没有对外宣传,股价平稳。不过,今年他们把重点放在了一件大事上: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五年发展纲要目标,凯中股份将继续加大对公司现有减震元件等核心产品的市场和研发投入nts、踏板总成、电子油门,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力争成为全球领先品牌。 5年内,缓冲块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翻倍;国内轻量化踏板总成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在新业务领域,公司认为新能源业务和支撑行业“新四化”是发展重点。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智能仓储领域,通过延伸并购提高行业份额。速度。公司的目标是五年内实现新业务销售收入占比20%,十年内新业务销售收入占比50%。

公司上市后,将面临资本的考验,尽管有市场的压力、诱惑,还有盲目投资的冲动,但公司还是经受了孤独的考验。尼斯。 “2017年,我们重点关注公司未来规划和战略愿景。因为上市需要我们对股东负责,对中小股东负责。作为一个企业,我们不能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专访,通过分红、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发现,凯中股份是一家“真正”的上市公司

尽管政策屡屡提倡分红,但A股“铁公鸡”依然居高不下,从未来三年(2017-2019年)利润分配方案来看,凯中股份的分红十分慷慨:以现金方式,计划年度分红将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40%;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分红比例分别高达84%、63%和65%。

杨建刚表示,凯中股份要做百年老店、业绩高增长、高分红的股票。

除了感叹分红受到投资者欢迎之外,该公司的创始团队均来自原料药顶级科研机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黎明院”)。材料在中国。公司董事长杨应涛、总经理杨建刚、副总经理侯瑞红等9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来自黎明研究院。杨茂良董事现任黎明研究院总经理、党委书记。这一背景体现了公司背后雄厚的技术力量。

公开资料显示,黎明研究院成立于1965年,根据我国国防建设需要,成立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和沉阳化工研究院的相关研究实验室在青海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创新型企业,总资产11亿元,现隶属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医院目前是凯中控股的第二大股东。

除了拥有强大的技术后盾支撑外,《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与部分上市公司募资项目中夹杂着“水分”,最终诉诸项目延期或更换相比,公司三个募集资金项目除投资项目外,研发中心仍在建设中,另外两个项目已开始产生实实在在的货币收入,正在逐步收回投资。成本。

其中,截至2017年底,汽车悬架系统减震产品建设项目累计投资6878.32万元,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7亿元;汽车踏板总成生产建设项目: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1.21亿元。

新能源汽车业务爆发新增长点

凯中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从事乘用车底盘悬架系统减震零部件和控制系统踏板总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减震部件产品主要包括缓冲块、弹簧垫、减震支架和防尘罩等;板件总成产品包括制动踏板、离合器踏板和油门踏板,有两种组装方式:单体式和一体式。因此,公司的发展与整车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圆顶TIC汽车市场已由高速发展进入稳定期,增速呈两位数增长。 2017年,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480.7万辆和2471.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和1.4%。可以看到,2017年的增长是建立在2016年的高基数基础上的,乘用车行业整体运行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

相反,另一边的新能源市场却有着独特的风景:2017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快速增长,其中纯电动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47.8万辆和46.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81.7%和82.1%;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4万辆和1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0.3%和39.4%。

对于目前的情况,杨建刚分析说,一是在快速增长之后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在2016年和2017年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018年4月,乘用车市场保有量增长9%。他预计2018年全年增速在3%左右,未来几年难以保持两位数增长已成为行业共识。二是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在中国乃至全球保持快速增长。凯中的主要产品减震组件和踏板总成也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因此,发展新能源业务已成为与传统汽车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增长放缓的武器。

杨建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凯中已获得数百辆新车项目订单,对全年贡献销售收入将十分可观。合作厂家包括上汽、众泰、长安、大众、神龙、比亚迪、江铃、广汽、德国保时捷、欧洲大众等。

杨建刚还向记者介绍,“新四化”浪潮势不可挡。即电动化、智能化、车联网、共享汽车。 “新四化”最早由上汽集团提出,上汽旗下的创投公司是凯中的股东。因此,其“新四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供应商的配套支持,这必然会催生与该公​​司相关的企业。合作。

但杨建刚也坦言,共享汽车将会给配件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挑战。不过,他预计这项技术还需要10到15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成熟并得到应用,这给了公司足够的时间回应。

掘金海外市场

据了解,凯中在未来规划中将公司愿景定位为“致力于为每辆车提供安全舒适,成为技术领先者。 “全球化企业”,从“每辆车”、“全球化”这两个关键词来看,凯中股份对于市场的开拓是雄心勃勃的。

虽然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减震元件2017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高达30%,但可以说名列前茅。不过,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向《证券日报》表示,由于其主要产品自行车价值相对较低,即使覆盖整个市场,业务规模仍存在上限。不过,杨建刚认为,还远远没有达到天花板。

据了解,上述减振产品的核心技术目前仅掌握在全球3家公司手中。国际:巴斯夫、威巴赫、德国凯中股份有限公司。因此,产品竞争不足,他们有超额利润和广阔的市场。 。此外,受益于橡胶零部件进口替代加速以及全球化战略快速推进,杨建刚认为,聚氨酯减震零部件市场规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杨建刚表示:“减震零部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约9%,还是比较低的。由于中国合资品牌很多,现在汽车零部件必须全球化,想要获得先发优势,就必须在新车发布后就开始介入同步开发,而这种新车同步设计开发能力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公司”。

杨建刚透露,凯中股份入股美国旗下底特律设有子公司,年对美国出口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连续三年荣获美国通用全球优秀质量奖。

“通用汽车的这个奖项非常罕见,国内很少有企业能获得。在美国市场,我们和福特也有很多合作。在欧洲市场,我们主要有德国大众、奥迪、保时捷。该公司的合作客户大众、奥迪和保时捷尚未量产其产品。项目订单已收到,但公司仍处于开发阶段。预计2018年开始量产。今年,该公司还在捷克建立了新的仓储中心。我们也有办事处,这些都是我们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

此外,凯中目前第二大产品踏板总成国内市场占有率仅为5%-6%。以国内合资品牌为主重点和国际市场还有待开拓,杨建刚认为该业务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杨建刚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资车对踏板质量要求非常高,今年公司正在进行全面整改,比如成立专门的研发改进小组,优化原有工厂布局,扩建踏板生产车间。”

据杨建刚介绍:“这两年我们还延伸了一个产品,叫电子油门,开始供应给2016年底上汽集团,2017年销量超过10万套,在市场上相当受欢迎。”

p>

精选外延并购

凯中业绩高增长的秘诀不仅在于稳健的管理、雄厚的技术和长期的量产能力,还在于其豪华的客户阵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公司拓展新业务提供依据。

据了解,凯中股份目前国内客户几乎涵盖所有知名乘用车企业(含新能源汽车)和减震器企业,国际客户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等,以及美国的菲亚特。 -欧洲克莱斯勒、大众、奥迪、保时捷,日本本田,三菱、马自达,以及天纳克、昭和等主流减震器企业。

除了做精做强主业保证内部增长,凯中股份也在考虑通过并购扩大业务规模和内容。然而,想做百年老店的凯中有限公司却非常挑剔。 ,对于资本运作有自己的节奏和考量。

杨建刚表示,公司并购的首选是目前的竞争对手外资企业,他们正在寻求并购。它正在寻找机会。公司的目标是在未来5到10年内成为该细分市场名副其实的领导者。此外,在新业务方面,公司重点并购领域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 “我们的规划是,五年内公司新业务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十年内新业务销售收入占比达到50%。”

本文来自《证券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访问财经网(www.jrj.com.cn)